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精彩——《一门设计课的“数字经”》采写手记

作者:吕小梅   编辑:杨哲  审核人:  时间:2025-05-30  浏览量:

皮像骨不像,形像神不像,每一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气质,而课堂亦是如此。虽然课堂有相同的精彩,但是每个课堂都有自己独特的神韵。采访了卢青老师的课堂,我方是真正知道。遇到一次挫折,不退缩,二次挫折不放弃,三次挫折愈挫愈勇,每个人都有如此“韧性”,采访了卢青老师的课堂,我方是真正知道。

在采写卢青老师课堂的时候,我很担心,怕文章流于一体。最初只闻“其声”,未见其“课”时,对于卢青老师的课堂可能会写一篇稿很是忐忑,因为从指导老师钟伟平老师那里了解到一个大概的轮廓——艺术学院、设计课、“理论+实践”、实践是具体的真实的项目。这就是我从钟老师话语中总结出的关键词。但是这些关于课堂的关键词似曾相识,与之前曾采写的我校城规院李满园老师的课堂何其相似。那么像怎么写?能写好吗?我心里不住的犯嘀咕!

“要到课堂里去看,去听,再做出自己的判断。”这是钟老师曾经的提醒。小组同学决定说做就做,联系卢老师,询问她有哪些时间的课,小组同学哪些又有空闲可协调的时间,与卢老师打好招呼,就这样走进了卢老师的课堂。听了课回来,小组讨论决定——写!

为什么决定写?因为发现值得写、有话可写,且这堂课有自己独特的魅力。再逐步深入的了解后,更加坚定了写的决心,发现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。通过几天听课、采访、收集素材,前期准备工作一步步完成。但与此同时又陷入了另外一个难题:闪光点多,从哪个角度写?素材哪些取?哪些舍?取舍两难,最终陷进素材里,迷失了方向。

卢青老师课堂的稿子修改过多次。一次不行,稿件退回,重新整理,小组成员一个一个的看,一遍一遍的读,一点一点的改。终是在钟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稿子《 一门设计课的“数字经”》。李自豪老师的那篇《唤醒学生对读写的喜爱——〈经典阅读与原创写作〉课的“魔力”》在前,顺风顺水,一遍即过。与之相比,这篇稿件完成的过程当的起“艰辛”二字。第一遍修改时,我们能互相安慰勉励;第二遍修改,相视苦笑默默加油,第三遍修改却又有了愈挫愈勇,迎难而上的勇气。一遍遍推翻重来,各中辛苦与煎熬小组同学都深有体会。但因此就被“打倒”了吗?没有,艰难却仍旧心存勇气,仍旧怀有耐心,面对此困难从未退缩。

写这篇稿子的过程中启悟有三:一为课堂各有气质各有魅力;二为发现真实、真相、真理要自己亲眼去看,亲耳去听,亲自去感受;三为不论学习还是生活遇到瓶颈,要有勇于直面的勇气,克服困难的信心。生活就是不断的遇到困难,解决困难,突破自己。(吕小梅